2007-01-16

(旧文)一个关于毕业的故事——或名我们的但丁式相思

上个礼拜在一张旧的备份光盘上看到了自己在02年毕业前夕写的这篇文章,重温之后觉得自己的文笔虽然不好(至今仍然),但当年那份毕业离愁还是足够真切,腾到这里纪念。


  2001年12月6号的晚上,科文厅有一场舞蹈晚会,艺术系01级舞蹈大专班的演出。我和haoz满怀着期待提前一刻钟入场。但是很快,我就离开了。

  ——事情要从2000年说起。
  2000年的春夏间,我们正大二,校园生活越来越让我们自在,进校之初的失落慌乱已经渐渐褪净。我们开始熟悉北京,熟悉师大。我们总是聚在一起,商量着我们的“创业”——做一个北师大的新浪或者网易(或者说——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华源和Fanso),我们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里讨论、争吵、计算、玩笑。

  我是后来知道的。某一天,午饭时间。一如往常,我和seestar和haoz来到学二,seestar微笑着告诉我“仙女来了”。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些“仙女”:她们显而易见是学跳舞的,精神的马尾辫子,简单悦目的T恤(正是从其中的一件上我们看到了飞扬的“舞”字),意料中的牛仔裤,宽容又得体地衬托出轻盈的身段。健康、自信、不施粉黛,虽然大多数的脸蛋算不上精致——“不漂亮,但是好看”,举手投足间风姿绰约。我明白这就是“散发着青春光彩”了。

  (“仙女”们是haoz和seestar在之前的几天发现的,haoz立即把她们命名为“仙女”——这是我们公认的继命名“同窗”之后haoz的第2次天才迸发。)

  如马克•吐温或者卡尔维诺揶揄的中世纪欧洲骑士那样,我们全都一见倾心了。每天的午餐都在学二,满怀期望等待着仙女们的不期而至。欣赏和评论着她们的面孔、身材、动作,一颦一笑。也曾商量过找个借口上前搭讪,但是最终没有动作——并不完全是因为胆怯——从未宣之于口,但是我们清楚,有些事情确实是需要距离的,接近了反而会丧失趣味——比如油画,比如偶像。——远远地望着,我们已经知足。后来逐渐偶尔加入的singer和tom也始终保持了这样的态度。

  她们是一个很醒目很青春的小队伍。她们眉飞色舞,有节制又很张狂地谈笑,时而婀娜时而笨拙,羞涩和骄蛮并存——年轻有很多种,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是让人愉快的一类(或许,某种意义上,她们正是映着我们自己的一块的镜子)。

  就这样持续了很久的一段时间。我们时不时地在学校里偶遇,她们不认识我们,但我们知道她们。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既然是“仙女”,就不应该是总能被人看到的,我们说。最难熬的夏日里,捧着两个刚从冷库里抱来的西瓜,坐在学二的角落里,我们肆无忌惮地聊着一切可以聊的话题,为着我们不断遭到打击的IT梦、心酸而又微微自得的光棍处境、一知半解的经济学、乌烟瘴气的哲学话题、不断变化的热门游戏、师大里的飞短流长……争论不已;沙瓤冰凉的瓜,胡说八道的畅快,夕阳西下的一丝凉爽——再加上仙女们偶尔的飘然莅临,这一个黄昏实在不坏。

  …………

  日子就这么快快慢慢地过去了。

  我们的同窗网终于建成,离我们的设想还有很远很远。热情在一点点消逝,曾经的昂扬也慢慢地越来越平淡,乃至湮灭。那些也疯狂也辛苦也快乐的日子似乎在瞬息间就戛然而止,我们开始考虑是不是“老了”——一切只不过因为又度过了一年的光阴。于是我们也渐渐地很少再到学二。

  01年的夏天,是97级离开的日子。或多或少,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份离愁别绪,兔死狐悲地喟叹着“到了明年……”。Seestar不时去东操场踢球,回来告诉我们有“好多仙女”在“科文厅前头”“做运动”,看得他眼花缭乱,差点就“都要喷鼻血了”。果然,下课上网的路上,我们也能时时看到这一群长手长腿的“好多仙女”在科文厅附近的几个健身架周围做着伸展。“美不胜收”。一向行踪不定的仙女突然间一下子全都出现了,而且人数还这么多,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模模糊糊地觉得,这个燠热烦躁的夏天或许并不是真的那么可怕。同时淡淡地悔恨着我们当初的矜持,直到现在仍然是一群 “路人甲乙丙丁”。

  终于,我们知道了原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首届舞蹈大专班毕业晚会”的大幅海报出现在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在考试周的前夕,科文厅。疑虑消失了,她们就是这个首届大专班的成员,即将为了自己的告别而聚会。我和haoz和seestar提前半个小时来到科文厅,手里握着入口处分发的节目单,haoz立即喜欢上了它的版式和文字,赞不绝口。翻到第2页的下端,写着这样一段话:

  “我们是一群有如朝霞的少女,我们是一群穿着松高鞋、带着MP3、听着王菲的歌长大的‘香奈儿’。在我们身体里跳动的是一颗颗真诚而执著的心。
  每年都有女孩从这里离开,总会有人成为娇艳欲滴的水仙,请不要忘了——寂寞山谷里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今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献上我们最真诚的祝福,送给: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
  ——99级舞蹈班全体同学”


  演出开始了。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舞蹈演出,她们要演一出“舞剧”——我们知道这种形式,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把她们两年来的校园生活,她们亦真亦幻的憧憬,若隐若现的情感,别离在即的心绪,和她们的所学所练融在一起。我们知道我们不懂艺术,但是起码此时此地,我们看懂了不少,尽管距我们自己的别离还有整整一年。她们的确舞得很不错,不但专业,更关键的是用心。

  激烈、恬静,喜悦、悲哀,穿插交错,一个又一个的节目让人目眩……渐渐地,我的目光移动到了舞台白色背景上,微弱的光把她们的身形柔和地勾勒其上,时快,时慢,精灵般地动作着,旋转,跃起、跃下,欲走还留,欲说还休……一曲舞毕,她们完成了自己对“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的告别。掌声如雷,我们坐在黑暗中激动地沉默。

  开始散场了。回头望着明亮的舞台,此刻正充满了泪水、欢笑和拥抱。

  我们又来到冷库前,冰凉多汁的瓜入口,带给我们的却是一股醉意。彼此交换着叹息,我们刚刚目睹了一次精彩的“毕业”——毕业总是感伤的——虽然这个场景每年都在重复,但是在这个夏夜,我们却前所未有地惆怅。两年来忙碌而亲密的合作,就在这个夏天归于结束了;我们还是我们,但又不是“我们”了。离别的复杂情绪提前钻进我们的心里,而且还将要比别人更久地承受这种情绪,甚至比真正的毕业更让人无奈。

  ……

  回到半年后的这个第二场“专场舞蹈演出”,科文厅依旧,舞姿仍在,然而舞者变了——尽管一如往常的专业(这个,我也并不是很有信心来评价,毕竟,“半年前的”是舞者们凝结了两年的心血体现,而现在的,不过是新生们几个月下来的“汇报”。)——舞的魂魄,我觉得我没有找到。于是选择离开。沮丧地走出门,刺痛地想到,半年来,曾在这同一场地里翩跹的“仙女”们确实已经杳无踪影了。再半年,就轮到我们开始成为别人的记忆或者遗忘了。

2002年5月3日

2006-10-24

我爱叽哩咕


叽哩咕和女巫/Kirikou et la sorcière
  2003年的某一个周四,资料馆的入口处放着一张大大的动画海报
  又鲜艳又别致:一个小小的小黑人娃娃抬着脑袋看着一位神情莫测的黑美人
  一看就喜欢
  当晚就放——《叽哩咕和女巫》
  小小的叽哩咕,飞毛腿的叽哩咕,聪明的叽哩咕,可爱的叽哩咕
  上了发条一样地跑来跑去,嘴里冒出童稚清脆的法语
  生龙活虎,生龙活虎
  那画面,那音乐,那语言,那故事
  都如此新鲜有趣,妙不可言
  让人情不自禁地合不拢嘴
  很非洲,很法国,很童趣,很开心
  真是太好看了
  
  时隔三年,偶然间看到法国文化中心的影片放映预告
  发现一部《王子与公主》,海报画面分明透出一股叽哩咕味
  赶到文化中心的小放映厅
  不失所望,有趣依然
  果然导演Michel Ocelot氏正是叽哩咕之父
  IMDB的资料页分明交待2005年又有一部《叽哩咕》
  真是太想看了
  
  
  大半年过去了,哪里都找不到这个新的《叽哩咕》
  然后慢慢淡忘了
  
  前些天说起资料馆和法国文化中心会有一系列动画展映
  勾了对叽哩咕的怀念
  很容易就查到了叽哩咕的台湾中文版站点
  顺手把资料添加进了豆瓣,期待某一天叽哩咕再度驾临小西天
  没想到事情总是会很巧的发生
  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在淘宝网上找到了DVD(这是我平生第二次在淘宝上买碟,第一次是铁盒装《天使爱美丽》)
  从广州快递过来
  首先当然拜会我们的无敌小黑娃

叽哩咕与野兽/Kirikou et les bêtes sauvages

  
  片子很短,掐掉片头片尾,只有一个钟头
  甚至很难说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只是交待了《女巫》篇里叽哩咕从打通山泉到拜访爷爷两组剧情之间的几段小插曲
  即使看作是《女巫》篇的超长删减片段也无妨
  故事虽然零碎散漫
  而且鉴于《女巫》篇在前,卡拉芭作为“反方”制造的冲突和悬念已经完全稀释
  但依然可以让人看得心旷神怡
  首先,神奇小子叽哩咕回来了,只要看见他就能让人心花怒放
  其次,在保留原有的剪纸味、非洲风、稚拙感的基础上
  续集的画面更加大气精美
  壮丽的非洲大草原,鲜活的动物植物
  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我总相信,打算自杀的人看过两集叽哩咕之后,一定会放弃轻生)
  导演Ocelot承认当年的成功之后,他一直坚持不画续集
  但强大的群众意见和自己对叽哩咕的想念
  让他最终想出了一个折中办法:画一部《叽哩咕0.5》——《叽哩咕和女巫》是《叽哩咕1》
  感谢他的妥协

2006-10-16

看了西语电影展的一半

  两个昼场没看,只看了两个夜场的四个片子。
  第一个是《山羊的盛宴》(La Fiesta Del Chivo/The Feast of the Goat)。电影用六十年代多米尼加特鲁希略独裁统治时期一个高官之女的回忆和当年的刺杀特鲁希略活动两条线来讲那个军人独裁的年代。

  看的时候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明明是“秘鲁”电影,但西班牙语对白和演员口型对不准,所以原声肯定不是西语,于是很疑惑;其二是影片中花色繁多大小不一的汽车都精致异常,看得人直流口水。
  从IMDB的资料上看是西班牙和英国合拍,资料馆提供的资料是秘鲁,大概都有份吧,不过起码确定了原片是英语对白,西语肯定是后配的(说明我们的经典上译确实是再难重现的荣光了)。
  原著是拉美文学爆炸四杰之一的巴尔加斯·略萨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
  电影的导演叫路易斯·略萨,是略萨的外甥——总之是个Cousin(鉴于“略萨”应该是作家略萨老娘家的姓,那么导演略萨Luis Llosa Urquidi的父姓应该是“略萨”,所以应当是外甥)。
  电影本身拍得不错,人物多,线索多,故事也不错(毕竟是文豪手笔),但IMDB上的评价不高,估计原著珠玉在前,大家期望值高了。不过反正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应该可以满意。演员方面,出演大独裁者特鲁希略的Tomas Milian演技不错,独裁军人的味道十足,查了下原来是个古巴裔好莱坞二线演员,从影40年,演过百老汇,也演过Spaghetti-Westerns(意大利式美国西部片),也掺和过好莱坞的大小制作,无愧是个老戏骨。而且其扮相非常像我们的蒋座。

Tomas Milian饰特鲁希略,老奸巨猾

不管怎么说,还是很有领袖气派
  至于那位高官之女,演员则是那位著名的Isabella Rossellini——意大利大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和大影星英格丽·褒曼之女,除了很有贵气之外(见下图),倒看不出更多的本事(甚至可以说演得多少有点呆板)。


  第二个是《七处子》(7 Virgenes),纯粹的西班牙本土制作,主人公从少管所保释出狱两天,准备参加老哥的婚礼,于是引出一群街头少年两天的经历,打架、泡妞、盗窃、磕药、狂欢,他们不是乖乖仔,但也算不上古惑仔,“小流氓”定位会比较准确。故事和影像很真实,但也颇老套,小流氓们的堕落不出意料地又落在了家庭破碎的原因上。最后的结尾比较出色,青春的迷惘、未来的憧憬、生命的脆弱都诠释得很准确。

  这个片子在今年的戈雅奖(西班牙电影最高奖)上得了六个提名,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等,不过最后只拿到了一个最佳新人(男)。在我看倒是合适,作为“残酷青春”电影,这个片子相对平庸,没有别开生面的突破感,只算是中等偏上之作。

  第三个是之前就有所期待的《爱尔莎和弗雷德》(ELSA&FRED),资料馆的宣传材料上是阿根廷、乌拉圭出品,但起码还有西班牙的参与,至少故事主要发生在西班牙(何况也拿了戈雅提名)。

78岁老爷爷和82岁老奶奶的爱情
  简单说就是两个耄耋老人的浪漫爱情喜剧,清新不俗,是成功的温暖型小品。虽然情节上也略有牵强,格局上也超越不了商业爱情喜剧的框框,再加上资料馆的字幕颠三倒四,但还是能把观众们看得心生温暖,笑逐颜开。
  有意思的是,饰演82岁老妖精爱尔莎的老奶奶演员China Zorrilla,除了名字让我们看了好玩以外,原来来头不小,其父是乌拉圭著名雕刻家(倒也能够想见到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女儿取名作“China”——不论是“瓷器”还是“中国”,在艺术家眼里都是很“艺术”的吧),爷爷是乌拉圭的国家诗人,姐姐是著名的戏剧演员。China老奶奶自己,也在2004年被授予“布宜诺斯艾利斯杰出市民“称号——老奶奶生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似乎这两个一河之隔的首都之间的关系和我们的北京天津比较近似(所以一直有点想不通这乌拉圭为什么会独立于阿根廷)。

老奶奶今年高寿八十有四了

  最后一个智利电影《神圣的家庭》是标准的“实验派影像”,就是说很闷,导演摄制的时候大概也就二十八九岁,年轻轻就能把片子拍得这么让人昏昏欲睡,智利电影出大师犹为晚矣。
  片子是用DV完全靠自然光源拍出来的,特写频频,西洋人皮囊之粗糙一面尽显无遗。可以简单归结为家庭伦理剧,再加上点诸如磕药、同性恋、成长问题、性问题等等,另一方面从影片名到情节线索还暗扣了不少宗教元素(惜乎我辈国人在这方面比较欠缺)。虽然沉闷,但不能不说还是很有想法也很有水准的“艺术片”——这类片子,浅尝辄止地看看,也并非无趣。

  西语葡语(尤其是拉美)的片子,真的只是因为并非强势文化,我们关注太少,其实水平很高,可惜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多领教。
  遗憾。

2006-10-02

俗套但热闹(《丛林大反攻》IMAX3D观后感)

  之前看的《超人归来》IMAX版20分钟的3D特效有点让人失望,不过因为本来《超人归来》就是靠DMR技术硬转成IMAX的,所以也没奈何。
    
  不过,动画片应该不一样。于是就很期待《丛林大反攻》。
    
  9月30号的晚上,我和GF到华星的IMAX厅(二号厅)看通宵场。第一个片子就是《丛林大反攻》。

    
  戴上宽宽大大的3D眼镜(据说是进口的,所以难怪这尺寸如此慷慨,四眼仔们不用担心:戴成六眼一点问题都没有),先来一段IMAX公司自己做的3D版IMAX技术宣传片,声光画效果惊人,硕大晶莹的字母向你飞来,简直让人想去抓一把跟着飞。
    
  正片开始,立体感真的很强,前中后,树丛屋子大山,一层一层非常有纵深感。尤其是棕熊布哥那毛茸茸圆滚滚的身体,实感逼真,恨不得去抱一抱揉一揉。
    
  不过和一般科技馆游乐场的那种3D影片不一样,《丛林大反攻》的3D效果只是给观众展示一种立体的场景,而不是前者重在强调立体感的那种炫耀性效果。
    
  一开始,眼睛会有一点不适应,看一会儿以后基本就没问题了(除了眼镜卡在鼻子上又憋又痒)。
    
  电影本身呢,客气说中规中矩,挑剔一点就是平庸俗套。一只被人养大的棕熊布哥被收养者贝丝送回森林,过惯了驯养生活的布哥当然受不了严苛的大自然(其实电影表现得很少,主要让布哥出丑卖乖搞搞笑),决定回城回家(一个有小鱼饼干有抽水马桶有软软床铺的车库)。
    
  根据美国动画的一贯配置,必不可少的得有一个插科打诨的无厘头配角,这次安排的是神经刀黑尾鹿艾略特——他先是被鹿群撵出来,然后又被偏执狂猎人肖撞断一枝角绑在车上带回镇里,被布哥救出以后,视布哥为带头大哥,一心一意做结拜兄弟。
    
  布哥和艾略特稀里糊涂上路,两个活宝搞出大乌龙,引发山洪,把动物们赶到了不安全的狩猎区域,而且,正好,Open Season(狩猎季开始了)。
    
  按照标准美国片流程,主角布哥经过放弃-觉悟-行动三“步”曲,率领动物们奋而反抗,最后终于把猎人们赶出森林,飞禽走兽们安居乐业,实现了大森林和谐社会之伟大目标。布哥也完成了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再造,决心留在森林,和压抑天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决裂。
    
  ——很俗套。真的很俗套。不论是大的故事主线,还是具体的桥段,或者角色设定,或者对白及音乐,等等等等,都是美国动画片的那老一套。而且还没办法像迪斯尼或者梦工场那样做到十足的圆滑流畅。
    
    不过,本来这样的动画片就不能指望会带来多少惊喜,而且它本身就定位老少咸宜(不过查了下,本片在美国的评级是PG,相比起迪斯尼皮克萨大多数的G级,动画新人哥伦比亚还是显得嫩了一点),十足热闹滑稽,轻松简单,大人小孩都能看得开怀大笑。这样也就够了。
    
  尤其是看IMAX的3D版,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绝对是一流的。
    
  IMAX版是原声拷贝,所以有一个问题:字幕没有立体感,看着很不“和谐”——再一次证明中国的电影工业的落后。
    
  配音版有冯小刚和葛优,虽然他俩捣鼓出的《晚饭》实在很难吃,但想来让他们配音还是很有趣的。

看得昏天黑地

9月30号,先是预订了《北海怪兽》的放映会,后来又看了华星网站上国庆通宵场的排片表。
最后就决定看他个昏天黑地算了。
于是,晚上7点半开始,我和媳妇一口气看了五个电影。
先是“新裤子”乐队彭磊的科幻魔幻DV长片《北海怪兽》,本来觉得艺术青年外星人攻打地球北海里的怪兽加起来的电影一定很cult或者至少很camp,结果很失望。
作为私人DV来说,算是不容易了,作为电影来说,很糟糕,因为甚至连camp的趣味都没有(至多说有那么一点点)。反倒最后的一段“访谈&花絮”,多少还有点好玩。

然后杀到华星看通宵。
第一个是IMAX3D版的《丛林大反攻》,很俗套,但还算是热闹有趣,尤其是真正领教了IMAX3D的威力,不赖不赖。第二个是《夜宴》,果然很弱(虽然没有《无极》那么弱)。第三个是《宝贝计划》,看得很开心,算得上是近年来港片里面难得一见的佳作了。第四个是《X战警3》,故事一般,视效上还是很出色的,气人的就是之前听说片末字幕跑完之后会有一段隐藏情节,我就耐耐心心地坚守,直到影院里只剩我一个观众,可恶的是,放映员就在字幕眼看要结束的时候关掉了放映机,NND。
我媳妇睡觉的本事不错,看完《宝贝计划》就开始睡,不管《X战警3》打得丁丁当当的山响都无所谓。佩服她。

2006-09-30

好玩的网站Pandora

从那个喜欢看Cult片的香港大哥史丹利五的网站上看到这个网站:

http://www.pandora.com/

一个音乐网站

特别的地方在于,在程序主窗口键入你喜欢的歌手(作曲家、乐队等)或歌曲名,系统就会智能搜罗出一系列相关的歌曲或歌手,生成一个station,然后依次在线播放这个station里面的所有歌曲(有些歌他们没有版权,就会有无法播放和为什么如此提示窗口出现)

------------------相当郁闷的分割线------------------

刚刚为了查一首歌名,打开了iTunes,结果三下五除二,把iPod里面的所有歌曲都冲掉了

衰啊,大衰啊!

2006-09-29

《亡魂复活》真是一部好电影

大家来鬼扯,今天轮到我

  上上周四,我有幸在我们伟大祖国最高级的电影殿堂——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观赏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美国影片——《亡魂复活》Wake of Death。
  
  这部影片由著名的比利时影星尚格云顿和中国香港影星任达华联袂主演。剧情涉及了当代美国社会诸多层面和现象,尤其剧中一部分关于在美华裔现状的描述,更值得我们深思。
  
  故事大纲粗看起来,非常简单:任达华饰演的香港黑帮分子孙泉(?)组织华人偷渡到美,同时从事毒品运输。他杀害妻子的时候,正好被女儿瑾(?)发现。瑾阴差阳错地通过父亲的偷渡船来到美国。此偷渡船被美国移民当局截获,一名由华裔夫妇收养的移民局白人女官员Cynthia出于同情而把瑾带回家收留。不料却引火烧身,孙泉尾随而来,而他在美国的合作伙伴正是这位女官员的顶头上司。在后者的出卖下,Cynthia及其养父母都被任的一伙黑帮杀死。瑾和Cynthia的儿子侥幸逃脱。Cynthia的丈夫Ben(尚格云顿)是一位美国当地的黑社会分子,爱妻和岳父母的惨死,令他怒不可遏,偕同死党展开了血淋淋的报复。最终孙泉及其匪帮被Ben和朋友们歼灭。
  
  这样的剧情,似乎非常庸俗陈旧,然而统观全片,编导演显然另有深意,借用二流商业电影的外壳,致力于表现人生荒诞无常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在创作上和精神上与20世纪戏剧大师贝克特、尤奈斯库等一脉相承。用暴力、黑帮、仇杀、偷渡、性虐待、汽车追逐等黑暗的商业电影元素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拼贴”,充分展现出后工业社会中人们虚无、迷惘、信仰缺失的精神迷局。
  
  本片最大的特点在于逻辑的失位,通过匪夷所思的情节设置、完全不合情理的剧情推进、剧中人没有由头的行为和选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荒谬感。“合情合理”在这部电影里被彻底地颠覆和抛弃,原因随后而来的不是后果,而结果的产生,完全找不到其缘由。
  
  为了配合荒唐的剧情,自然需要荒唐的角色。而本片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主题也是相当成功的,我们能看到所有的角色,都在编剧和导演的精心安排下,突兀、唐突、生硬、诡异成为他们一致的特点,说着不知所云的话,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没头没脑地出现,离奇古怪地消失。但是显然,这些安排都意有所指,另有深意。

痛苦思考中的尚格云顿
  
  比如我们能看到尚格云顿的几位朋友,前一分钟还是正义凛然之士,后一分钟就变成汉尼拔博士一般嗜血变态的虐待狂,再过一分钟就稀里糊涂的命丧黄泉。这就立体地展示了黑帮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独特的道德观、暴力的施加者和承受者。又如侦办的警官,甫一登场就高深莫测地和尚格云顿等人打机锋,体现出一种在本片人物身上难得一见的冷静和正常,以及推动剧情转折的关键作用,结果没想到,三五分钟之后这位警官就在华裔黑帮的枪口下一命呜呼。既淋漓地折射出人生的无常(本片的主题),又狠狠地颠覆了观众的惯性思维。
  
  当然,其中最关键的角色正是由任达华诠释的黑帮首领孙泉。他沉默寡言,心狠手辣。偶尔开口,要么狰狞可怖,要么说些中国人也闻所未闻一筹莫展的“东方哲理”。时长仅80多分钟的本片还先后几次展示他的健硕体格和他练习太极拳(或类似的拳法)的凛凛威风。然而,仔细考量,他在本片中两次出手,杀死的都是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女性:其一为出其不意,其二则是被害者的手脚被制于人。而本片末尾,观众们期待他能和尚格云顿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生死肉搏战时,他却一招未出,立毙了事——当然这大概正是导演反高潮、反传统的高妙戏剧手段。
  
  孙泉这个角色,容易被忽视成为一个符号化的、脸谱化的、设定极其拙劣的反面人物。然而,其实我们认真考察之后,能够从他彻底无稽的言行后面,看到一个心碎的爱人和父亲的灵魂。他之所以下手杀害刚刚缠绵完毕的妻子,就因为她声称“我要离开你”。孙泉听后有短暂的疑惑(此刻任达华的表演可谓丝丝入扣,表情转换微妙异常,堪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学派的范例),旋即转身用利刃割断了爱人的咽喉。
  
  正在此刻,放学归来的女儿目睹了这一切,巨大的惊恐之下,她扭头就跑。随后,孙泉开始了翻洋越海的寻女大搜索,甚至不惜大下杀手,导致下属们像庄稼收割一样地被Ben和朋友大量杀伤,黑帮交易功亏一篑。一直逃离的瑾,直到父亲被Ben击毙之时,才满目惊愕地出现。任达华在此时的表演登峰造极,临死一刹那,他看着女儿,分明表现出一种歉疚而释然,混合了依依不舍而又宿愿得偿的复杂情绪。

任达华的精彩演出
  
  看到这里,观众终于明白,孙泉一直决意寻死。对女儿的找寻本来不必大张旗鼓,但他却用不顾一切铤而走险的方式,无所不为,大开杀戒,从而刻意树敌,以期能够假借在智慧和武力上都值得一战的敌人之手而速死——至少通过各种歇斯底里的暴戾行径能够冲淡爱情之伤和思子之痛。当他临终前见到女儿健康安全之后,终于得以安息。
  
  根据弗洛伊德以降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当代文学戏剧界广泛采纳的人物“冰山一角”处理办法,从影片着墨不多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推断出:孙泉是个孤儿,从小缺乏亲情温暖(父母有可能出于某些诸如偷渡到美国等原因将其遗弃),尽管已是纵横港美两地的黑道大佬,当爱人(纵然已经和自己诞下了乖巧伶俐的女儿)打算和自己分手时,他决意以结束爱人的性命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挽留。而当看到女儿的误解和恐惧之时,他立即想起了身为父亲的职责。他几乎动用了一切力量来找回女儿。这种行为显然一方面是对亲子之情的饥渴,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父母行为的反动和补偿。而当他的手下们纵情荒淫的时候,他则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炼体炼气。而他和手下杀害Cynthia及其养父母的行为,也分明可以找到合理的动机:他把这两位华裔老人视为抛弃自己的父母,为了惩戒他们,因此授意杀害(注意:不是自己动手),而自己亲自动手剥夺其生命和幸福的,则是替代自己享受天伦之乐的Cynthia。导演用种种细节,精心组织了这条“暗线”,用心可谓良苦。
  
  此外,从片名和剧情来看,本片都与著名独立导演吉姆·贾木许的《离魂异客》(Dead Man)有一种呼应:散漫荒诞的剧情,迷失的主角,突如其来而又层出不穷的变故和死亡等等。然而不同的是,后者的诗体结构容易让观众昏昏欲睡,而本片聒噪狂乱的黑帮动作片解构主义则能让人留在影院里——如果没有因为觉得拙劣下作而抓狂离开的话。

深刻先锋的动作片
  
  
附记:资料馆的放映也为本片增色不少:一开始字幕和声画不对应(提前了若干分钟),因此观众只好一直提前了解剧情,就在大家快要难以忍受的时候,突然,画面从16:9的宽银幕格式变为4:3的传统格式,字幕不合的情况也随之消失。这种近乎行为艺术的变故,分明透出一种嘲弄消解的游戏意味,既是对广大英语听力不佳的中国影迷如我者的嘲笑,实在也是和先锋诡谲的本片相得益彰的一大巧合。